海派文化的历史定义与新时期的内涵有何变化

海派文化的历史定义与新时期的内涵有何变化江南文化为何能率先进入现代文明
新年伊始,以海派文化:时空记忆与文学想象为主题的水花雅集青年学术沙龙在上海沪剧院举办,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一口沪语亲切悦耳:沪剧这个剧种很年轻,与上海这座城市共同成长,见证了很多重要历史时刻她期待海派文化研究与演出彼此促进,密切互动
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徐锦江看来,海派文化是一种发端于上海而不局限于上海的现代性城市文化类型,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产物海派文化以近代上海的城市发展为时代背景,在江南文化深厚积淀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和融合各种新的文化滋养而形成新时代,海派文化与红色文化,江南文化交相辉映,为上海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他期待,学界除了从历史角度研究之外,还要关联上下去展开研究,真正使海派文化的当代价值日用而不竭
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晴柔,从近代上海的剧评诗切入,从精神寄托,现实庇护,以传统书写时代等方面分析以剧评诗为代表的旧体诗中所描绘的近代上海。
在张晴柔看来,上海作为多元包容的都市,给各种文学群体提供了多元的文化空间,而这些不同派别的文学创作,也给我们今人提供了阅读上海近现代历史的多元视角近代以来,上海学人汇聚,出版兴盛,交流频繁,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海派风貌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狄霞晨提出,江南底蕴与世界眼光,国家情怀与地方意识,求新精神与务实态度,是海派学术的六大关键词,江南文化奠定了海派学术的底蕴,家国情怀塑造了海派学术的胸襟,世界眼光引领着海派学术不断开拓创新
正因有世界眼光,上海学术诞生了不少中国学术上第一或最早比如1902年日本人幸德秋水《二十世纪之怪物帝国主义》由赵必振翻译成中文,也是中国第一部分析批判帝国主义的译著1924年李大钊《史学要论》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著作1946年,萧乾在复旦大学开设《当代英国小说》课程,在国内最早介绍西方现代主义理论
她还谈到海派学术中的红色学术,如1903年《近世社会主义》,是中国第一部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译著1920年,陈望道《共产党宣言》是第一个中文全译本1924年,瞿秋白出版的《现代社会学》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第一本教科书等
互动交流环节中,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戴伊璇博士指出,上海近代发达的报刊业为今天保存了当时真实的海派文化生态的材料,海派文化是一种自下而上发挥影响的文化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袁红涛谈到,梳理历史在于找准当下的位置,辨别未来前进的方向,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并非简单包容,而是提供出版,娱乐氛围和法治环境等基础空间要素,为文化发展提供孕育的土壤
在传统文化积淀的基础上,海派文化积极吸收与融合世界各种新的文化成果,汇聚中国各地方,各门类的文化精华,全面推进传统向现代转型,在文化上进行独具特色的再创造,海派文化的成形和发展赋予了江南文化以活力与现代性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