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双星系统:极低质量白矮星的形成过程
据报道,哈佛大学天体物理学中心和史密森学会的研究人员观察到一种长期以来被认为存在的新型双星系统,这一发现最终证实了宇宙中一种罕见的恒星类型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
双星系统是指由两颗恒星组成,相对于其他恒星来说,位置看起来非常靠近的天体系统,它对于研究不同天体间的关系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颗恒星死亡时会有97%的几率变成白矮星,白矮星是一种低光度、高密度、高温度的恒星,表面温度8000K,发出白光,可有几十亿年寿命。白矮星的内部不再有物质进行核聚变反应,它会逐渐释放自身的热量并逐渐变冷,最终在燃烧完所有的燃料后塌缩并变暗。
一颗恒星在极低的概率下会演变成极低质量的白矮星,这些恒星的质量不到太阳的三分之一。但科学家计算出它们的年龄都超过138亿年,比宇宙还要大,所以这些恒星不是正常演化的。
天文学家得出结论,唯一能形成极低质量白矮星的方法是借助一对双星,来自附近伴星的引力可以迅速吞噬一颗恒星,直到它成为一颗极低质量白矮星。
天文学家观察到像太阳这样的正常大质量恒星会吸积到白矮星上,这种现象被称为灾难性变量。
科学家对候选中的21颗恒星进行了密切观察,它们比极低质量恒星还要膨胀,同时也是卵形的,因为其他恒星的引力扭曲了它们原本的球体形状。最终得出灾难性变量和极低质量白矮星之间的进化联系。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