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丨千年小康梦圆今朝梦圆今朝
焦点访谈丨千年小康 梦圆今朝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千年小康,梦圆今朝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国务院新闻办发表的《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系统介绍了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不凡历程和伟大成就全面小康,重在全面中国的全面小康,体现在哪些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指标,又有什么重大意义

由白皮书提供的两张反映中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的统计图显示,从1952年到202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679.1亿元跃升到了101.6万亿元,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119元增至2020年的7.2万元,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历史性跨越。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经济学家 刘元春:人均GDP迈过1万美金大关,刚好略大于世界人均GDP水平,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从总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从人均角度,已经开始与世界拉平,具有了厚实的物质基础,为小康提供经济基础。
如今的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比重超过17%,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的大幅提升,为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科技实力的跨越式发展,则为全面小康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连火柴,铁钉都要依靠进口,到载人航天与探月,北斗导航,载人深潜,高速铁路,5G移动通信,超级计算等一大批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中国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正在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2020年中国研发经费支出2.44万亿,世界第二,投入强度达2.4%,全球创新指数排名14位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经济学家 刘元春:全面小康的持续动能来自于创新,必须有坚实的动力基础,动力基础核心在于科技的发展我们目前研发强度能够达到GDP的2.4%,标志着我们整体研发水平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并且达到了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范畴,这表明我们在世界大国的竞争中,已经扎下了坚实的竞争基础
白皮书指出,全面小康,重在全面中国实现的全面小康,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需求,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小康,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多维度,全方位的小康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艾四林:全面小康重点在全面,难点也在全面社会进步是全面进步,任何一方出现明显短板都不是全面小康社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期,我们明显感受到的一个短板,一个欠债是生态环境建设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王一鸣:最近这些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进步,污染的天气数量明显在减少,大江,大河,大湖的水质明显在改善,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老百姓感受最明显,所以我们说它是小康最亮丽的底色。
白皮书提供的两张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统计图一增一降,增长的是全国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171元增加到2020年的32189元下降的是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从1978年的57.5%,67.7%下降到2020年的29.2%,32.7%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家庭中食物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越低,生活水平就越高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经济学家 刘元春:恩格尔系数由传统的50%多下降到30%以下,这是一个质的变化,发达国家目前恩格尔系数基本上低于30%,30%是一个国家现代生活发达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我们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恩格尔系数能够降到29%有余,这说明我们在吃穿这些必需品的支出基础上有大量的灵活支出收入,够享受一些充裕的精神生活和发展类物质
民生福祉显著提升,是白皮书着重介绍的方面民生福祉不仅体现在居民收入的显著提高,还体现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各方面的民生质量的改善和提高
中国基本建成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在内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截至2021年6月底,全国基本养老参保人数达到10.14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中国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房8000多万套,帮助2亿多困难群众改善住房条件,中国城乡基本医疗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持续改善,农村居民和贫困人口看病就医,有地方,有医生,有保障,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2017年,阳臣礼一家和其他400多户贫困户一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到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的一个易地扶贫安置小区,住上了舒适的楼房。
在这之前,阳臣礼一家住在深山中的危房里,那里环境恶劣,土地贫瘠,属于深度贫困村在政府的帮助下,阳臣礼和乡亲们都在城里找到了工作阳臣礼的新工作是社区网格员,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孩子也到城里上了学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过去的几年,像阳臣礼一家一样,贵州全省有188万人从大山深处搬迁到城镇,搬迁规模占全国近五分之一,是全国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最多的省份
日前,贵州宣布最后9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到2020年底,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实现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白皮书指出,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把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地区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
白皮书指出,中国的全面小康,是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发展成果的小康既不让一个人掉队,也不让一个区域落下,一个民族滞后中国的全面小康,追求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全面小康不仅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也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小康
从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相继实施,到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发展重大战略推出城乡区域共同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支撑起全面小康的顺利实现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王一鸣:这一系列战略都是为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既要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效应对参与国际竞争带来的挑战,同时又要更好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经济学家 刘元春:各个区域不能差别太大,否则就会出现强烈的虹吸效应,极化效应,就会导致大城市病和一些资源枯竭地区的空城现象,这个肯定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想要的。
白皮书指出,在一个底子薄,基础弱,国情复杂的大国,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极不平凡,极不容易中国的全面小康是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顽强拼搏,几代人一以贯之,接续奋斗,干出来的
在不同历史时期,党洞察时代大势,科学分析形势,把握发展规律,作出正确决策,确保了小康社会建设不断推进从小康之家到小康社会,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小康目标不断实现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党对全面建成小康方式路径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全面小康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艾四林:在中国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我们党一旦确定了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一代人接着一代人接续奋斗,持续奋斗,不懈奋斗,艰苦奋斗,最后达成了小康目标。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王一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式现代化一个特定阶段,也是关键一步,这一步成功了,就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了基础,这个基础之大,之厚实,足以决定我们民族复兴不可逆转,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了关键一步中国的全面小康是辛辛苦苦干出来的,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好日子等不来要不来,唯有奋斗别无他路
全面建成小康,迈向共同富裕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拼搏奋斗,追梦圆梦,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把平凡做成了不起,发展自己的同时奉献社会,贡献国家,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就在我们的双手里。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